1.浮田生态设计
浮田生态系统包含三层景观生境:治理性林带、农田以及浮田生境。治理性林带是在体系外围连成一圈绿道,形成绿岛,吸引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。其植物地下巨大的根系能涵养水分,并且能够隔绝自行车道的空气污染。农田是生产性景观,成面状存在的区域空间,毗邻河畔,丰富竖向和季相变化,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廊道。浮田是治理性景观,涵养并净化水流,提高水生物种种类,丰富景观异质性,并且作为生产性景观产生农作物,提供肥料。对浮田体系的观光效益,自行车爱好者通过曲线长廊的观光,俯瞰整个体系,景观层次清晰,异质性高,季相明显。通过田埂深入浮田内部,体验式观赏,并通过标识牌对游客进行乡土植物科普,而且可以参与纯生态农业活动,可以组织学校和企业团体来此认识植物,回归自然、写生等等。
2.修复性景观设计
修复性景观包含两层含义,第一层是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,通过修复手法重新复活生境;第二层是存在潜在生态干扰因素的区域,通过治理手法将破坏降到最低限度。第一个层面运用在生态农业观光区的梯田综合区,第二个层面在旅游度假村服务区,对污染空气和污水的处理。在设计中发现原有山体被开挖,表皮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。部分山体被开垦成农田,不易开发旅游。山谷径流被改变,易发生泥石流。湿地区四面被硬质大坝围合,形成一滩死水,且破坏视觉效果。上游河段景观度假村建筑区向下游排放大量生活污水,得不到及时处理。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修复性景观设计,解决途径是通过台地梯田修复山体表皮,乔灌结构,改善山体生境。在场地中设计了观光平台,观光平台采用极简主义手法,通过方形平面的演绎,能适应不同的景观类型,与地面的衔接方式多样,因地制宜,可架空,可漂浮在水面等。
3.波形曲线长廊
在提出浮田生态体系的同时,在场地内设计了一个波形曲线长廊,以最低姿态进入该区域,不仅使得次生态体系得以自然的生长发展,而且为游客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去接触自然。从“一线、四点、五面”三个层次来诠释该地段中的波形曲线长廊设计。波形曲线变化自由,由于不断改变方向可以使单调前进运动的疲劳得以恢复。曲线长廊的终点位于游客服务中心建筑上方,从屋顶直接由坡道走向地面,连接有自行车租赁处和存放处,在此也能远眺人工湿地的美景。此外,在曲线长廊中设置了休憩节点,这些由曲线平面和白色钢架构成的空间,与方形极简座椅结合,为游客提供一处纳凉、休息、观景的平台。曲线长廊同样为自行车爱好者提供了专用车道,自行车在交汇点进入长廊,上下人流在此中转,并且与直线观景道相交,通向梯田区和畜牧区。曲线长廊的中央部分打开,使地上乔木生长开来,游客可以从树冠下穿行,体验穿梭云霄的感觉,并且节省了材料,减少了横向的跨度。
4.建筑与构筑物设计
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坐落于旅游服务区的人工湿地上,是集交通中转、交通枢纽、游客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小型公共建筑。建筑设计注重景观建筑和自然共生的关系,运用“低姿态”理念将建筑引入保护山地区。建筑造型以现代简洁为主,建筑的东立面入口时隐藏的,由两片墙错位形成入口。由挑檐形成的灰空间,形态呈楔形,进深感强,檐部下垂,接近地面,将人的活动包裹进来,营造一种神秘感。建筑内部的餐厅由西南两方向玻璃幕墙和两实墙围合,空间较大,能容纳多人同时就餐,西侧上空有自行车坡道穿过,形成趣味灰空间,作为餐厅的次要入口。构筑物采用一体化设计,运用符号学理念,在“方形基本型”进行思维发散拓展,并且结合不同功能分区的使用要求,因地制宜的衍射出适应不同功能和地形区域的物体。配备满足使用功能的器件,在统一的基本形上产生同质性的空间、场所、构筑物、小品。